典型案例

返回

新课程视域下“导学用大课堂”单元教学模式
—— 指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2.0

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考验着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定力和教育智慧。面对严峻的考验,济南高新区海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觉发展”三自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探索“信息化赋能教学减负提质”的新路径。

打造教与学新环境

高新区海川中学始终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支撑和着力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建设。先后建成覆盖初中和高中6个年级的智慧教室,近1800名师生人手一台终端。依托人人通空间PC端,打造了指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2.0版,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师生高效互动、学情数据无感知采集分析。

流程重塑 教学合一

在智慧课堂教学情境下,立足核心素养发展,探索实施“导学用大课堂”单元教学模式,将教学任务细化为“三环节九步骤”。分别为“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自主学习、早读识记、自学检测、明确任务、专题学习、自主建构、达标检测、日清复盘、周清梳理九步骤。

课前 • 以学定教

课前预习和测评反馈,实现“以学定教”。教师在课前发布相同的或者分层的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平板在线完成学习和测评,测评结果实时反馈,帮助教师课前定位班级共性问题,进行课堂精讲,或二次备课提高课堂针对性,实现先学后教。例如,初一数学张老师在讲解三角函数时,会提前给学生推送关于三角函数的动态推理视频,帮助学生提前预习。老师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进而针对性的备课。

课中 • 精准教学

课中实时检测和互动反馈,实现“精准教学”。课堂上,教师借助随堂检测、作品展示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智能讲评功能自动汇聚共性问题,形成讲评课件,帮助老师由“传统的题题讲”提升到“重难点精讲”,提高课堂容量。往常学生会使用录音笔记录老师课上讲解的重难点,不便于课后复习。使用智慧课堂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键录制重难点讲解过程,课后自动推送至学生平板的“课堂记录”中,便于学生随时听、反复学。

课后 • 减负提质

课后通过分层作业体系,实现“减负提质”。学校定制分层作业评价模型,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实施分层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适切的作业内容,以此有效强化学生作业的完成效率,切实做到“减负提质”。初一年级李主任说:“智慧课堂的‘智慧’不仅可以实现分层布置作业,自动批改功能帮助老师减轻了不少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报告,让以前只能凭感觉、经验的老师们对于学生有了更精准的认识、对于教学有了更精准的定位。”

数据赋能 提质增效

学校利用人人通空间PC端学情大数据分析系统,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包括学生作业情况、知识检测情况、师生互动情况、资源利用情况等。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学情,从而在学校层面以学情诊断评价教师的教,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层面以学情诊断调整学生的学,增强教师集备及个人备课针对性,优化教案、学案、作业,提高资源分享、知识讲评、课后辅导、学生自学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在“三自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弦歌不断,硕果累累,各界教育同仁纷至沓来,沉浸式感受“导学用大课堂单元教学模式”的魅力,对学校现阶段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